C端轉紅,B端來補?
伴隨著“淘在路上”等平臺倒閉,“旅游行業不景氣”、“資本寒冬”等言論甚囂塵上。事實上我們看一組數據:
據國家旅游局最新的《2016年上半年旅游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16年上半年,我國旅游市場規模穩步擴大,繼續領跑宏觀經濟。其中,國內旅游22.36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0.47%;入出境旅游1.27億人次,增長4.1%;上半年實現旅游總收入2.25萬億元,增長12.4%。報告分析,下半年,旅游業將繼續領跑宏觀經濟。國內旅游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速,入境旅游有望達到4%的良好增長勢頭,出境旅游將維持4%左右的增速。
也就是說,蛋糕在做大,沒吃到或少吃到的經營者實際上是被別人搶了飯碗。
于是乎,企業或者加大精準用戶運營力度,或者布局優勢資源、跨界整合營銷,或者細分垂直產品,再或者,索性轉戰B端。
OTA們競爭激烈,轉向B端就一定春風十里?不知道這樣的調整是否經過研究和論證,總之我很擔心出現“C不堵車的時候B又堵上”的情況。
細究,旅游B2B平臺是在散客化和互聯網化的背景下產生的,旅游行業需要匯聚行業信息的平臺,并為甲乙雙方提供交易擔保、管理等增值服務,縮短產業鏈,解決的是行業供給和效率問題,可見,之所以大批旅游B2B企業崛起,OTA也不斷進駐此領域,是有其市場需求做支撐。
筆者將B2B領域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些企業做一梳理,根據“起家模式”的不同將其分為三類:第一種是以旅游百事通為代表的渠道運營模式,其通過加盟門市的方式聚集供應商和分銷商形成分銷體系,但這種模式不夠開放和中立,只是參與了交易結算;第二種是以馳譽旅游為代表的供應商或聯盟自建模式,其中參與度和地域性是制約該模式發展的瓶頸;第三種是以旅游圈和欣欣同業為代表的開放平臺模式,這種同業交易平臺通過整合形成了交易閉環和旅游生態圈,是未來在線旅游的趨勢之一。也正因此,我們看到,近一年,無論是旅游百事通還是馳譽旅游,都在朝著這個方向“上升下沉”,試圖打造全產業鏈整合平臺。
B2B怎么打?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但即便如此,顯然B端市場做起來并不容易,包括庫存和相應速度跟不上,撮合效率低、大批發商和大分銷商不愿參與、資源把控不足、行業集中度提升后中小旅行社減少等都是當前B2B平臺存在的一些痛點,面對這樣的痛點,各家出現了不同的打法。
借助資本的“推波助瀾”,以51Book、八爪魚等為代表的B2B平臺,通過立減、返券、積分、返服務費等多種形式吸引零售商進駐,甚至個別補貼額度曾高達13%。一方面,低利潤率可短期內拉動營收形成規模效應搶占先機;另一方面,借助誘人的補貼達到“吸引零售商、綁架供應商”的效果。
與其不同,欣欣旅游認為“構建一片森林比跑馬圈地更有效。有了森林,才會有各種生態場景。”基于此,欣欣選擇以特有的“B2b2C”復合型模式側面突圍。自2014年騰邦國際(股票代碼:300178)入股后,研發旅游專用ERP系統,并與B2b同業平臺、b2C營銷平臺對接,打通了從旅游上游資源端到游客端的旅游全產業鏈。
不管哪種打法,時間將進一步佐證各類平臺存在的合理性。至于是否能夠在這塊眾人虎視眈眈的肥肉里揩到油水,就看眾項目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可以確定的是:未來行業的大整合是個必然趨勢,無論是橫向從住宿、交通向餐飲娛樂的業務范圍的拓展,還是縱向整個旅游產業鏈的擴張,值得旅游產業整合的環節尚給B2B平臺留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
后記:
寫這篇文章,正趕上滴滴和優步中國終于羞羞答答地亮出“結婚證”。于是我的朋友圈上一刻還是“滴滴漲價!果斷卸載用優步”,下一刻畫風突變:“補貼沒了,有錢的坐出租,沒錢的擠地鐵。”
說笑歸說笑,但是種種喧囂過后一地雞毛的事讓我們反思:群眾的價值觀其實很樸素,是我們的套路太多了?
同樣對于B2B平臺來說:平臺的開發是否能跟上?功能的建立是否完全貼合用戶需求?與同類相比是否具備差異化競爭力?想明白這些,即是最好的套路。
重慶將設溫泉旅游日 做響“世界溫泉之都”(2019-10-26)
在那個說走就走的年紀,沒有網絡依舊暴走的桂林(2019-10-26)
上海迪士尼“雙十一”預售66.66萬元套餐,有人買單嗎?(2019-10-26)
太空旅游第一股最快周一問世!維珍銀河將“借殼”登陸紐交所(2019-10-26)
先“賣子”后跨界 三特索道忙自救(2019-08-30)
2022年5A級國有景區將全面實行門票預約制度(2019-08-30)
中國旅游團在日本遭地接“甩團”(2019-08-30)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