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目前,文化旅游產業作為現代社會中發展迅速的一個綜合性產業,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助力優化我國的整體產業結構。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不但反映了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帶動了景區及周圍地區的經濟增長,對于區域經濟增長具有積極的影響。此外,旅游業的發展也與地區經濟的發展程度密切相關,這是因為若地區經濟越發達,那景區配套設施的建設也就相應越完善,資源整合程度就越合理,既能夠保障游客的旅游體驗,也能夠充分展現地區文旅特色,從而加速旅游業的發展。由此可見,文化旅游經濟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是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
而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受到經濟的驅動和消費市場的變化必然是向著創新、個性、特色的方向來吸引旅游人口的到來。比如鄉村文化旅游經濟,傳統的鄉村文化旅游經濟通常是以農家樂的形式搭配當地旅游資源,而隨著如今個性化休閑時代的到來,我國的鄉村文化旅游發展結構必然要向著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生態保護甚至是文化傳承等功能方向的復合型結構發展,這就要求鄉村文化旅游產品必須結束原來粗放的產品呈現形式,轉而向創意和精致的方向發展。
而文化旅游產品的創新發展勢必會為當地的旅游經濟增添活力,盤活更大的市場,拉動區域經濟的增長。尤其是在我黨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全國地區至2020年要達到全部脫貧的偉大目標之后,振興鄉村旅游,創新發展機制,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健全市場監管環境,已成為各地區經濟發展的重點。
有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鄉村旅游達25億人次,占同期全國國內旅游人次的一半。同期旅游消費規模超過1.4萬億元,鄉村旅游成為扶貧和富民新渠道。
我國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旅游產品類型,其發展模式主要是指利用一定的組織和管理手段,通過開發旅游資源和產品從而獲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某種方式或方法。針對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實踐,結合其資源與環境等開發基礎,按功能劃分,有研究學者將我國鄉村旅游劃分為了四種發展模式。一是以酒店經營理念,指導農戶提供特色的農家食宿接待服務的鄉村酒店模式;二是依托特色古村落文脈與古民居建筑,通過鄉村文化的藝術化、創意化和體驗化的再創造,形成具有濃厚“鄉愁與詩意”的鄉村文化休閑氛圍,從而開發和打造傳統與時尚相融合的精致鄉村生活方式的文化民宿模式;三是充分利用鄉村優美的河流、田園、森林、山地、村落等景觀格局,通過精心策劃與創意性開發,包裝打造農耕文化園、鄉村花海、農耕節事、親子課堂、豐收狂歡節、兒童樂園等休閑項目,構建創意休閑體驗產品體系,突出“鄉土化”特質的休閑鄉居模式;四是依托鄉村現代農業品牌和高品質田園綜合體,發展莊園經濟,精心打造種植、養殖和加工一體化的莊園產業鏈條的農業莊園模式。
這四種模式的核心都在于依托本地實際的文化旅游創新,正如從事文旅產業投資多年的投資人李即佳所說:“文化旅游產業涉及的是一個需要對文化、旅游、農業、服務、娛樂、體育、地產等等產業進行一個高跨界整合和深度研究的領域。要做好一個文旅項目,首先自身要先具備極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和前瞻眼光,其次,對項目的整體策劃一定要結合實際來進行精準定位,這個定位既要符合國家政策指引,順應趨勢方向,又要彰顯本地文化旅游特色,在此基礎上進行適度超越。業內人士都知道,我國好的建筑設計院并不多,設計同質化的問題一直也比較嚴重,所以有了許多千面一城、特色不特的文旅項目。而缺乏特色和個性的文旅項目是不足以擔當起振興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任的。大的文旅項目,一定要深度思索項目的亮點在哪里,要有爆品,要立足根本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化沉淀,品質只是基礎,打造有個性的極致體驗才是靈魂。”
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的興起對區域經濟的增長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根據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的人口年齡和發展規模還會持續不斷的發生變化,人民群眾的財務收入也將不斷提升,人們可以分配的休閑度假時間和需求也將大大提高,這進而導致對文化旅游產業方面的需求將變大,人們在體育文化、娛樂旅游等產業的需求將增加,進而帶來旅游頻次、人數及規模等方面的急劇上漲。這促使文旅產業向大眾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文旅產業的開發經營管理也由原來的傳統單一模式轉變為全方位、多樣化的經營管理模式。
實踐證明,只有具有豐富性和靈活性的先進管理理念,以“文化”為內核,旅游為手段,才能優化文旅產業的經營管理結構,打造出既有“文化內涵”又有“旅游個性”的經典優秀作品,助力構建新型文旅體系,振興鄉村經濟,從而有效拉動區域經濟增長,實現區域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