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被廣泛關注。其中,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更是重中之重。在新時代新政策的引領下,博物館需要以創新的形式、年輕化的表達方式為公眾搭建一座走進歷史文化的橋梁,親近大眾、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
陜西自然博物館在探索中進步,啟迪心智,體驗“智慧”生活,這樣游客就來了。
傳統文化“活起來”
近年來,中國博物館事業不斷發展。憑借歷史和人文方面的顯著優勢,陜西省博物館受到來自全國各地觀眾們的青睞。據陜西省文物局統計,2017年,陜西省博物館共舉辦各類展覽789個,較2016年增長24%;參觀人數達3950萬人次,其中免費開放博物館參觀人數超2500萬人次。在攜程網統計出的國內十大熱門博物館景點中,陜西省占據三席。
博物館不僅是歷史文化記憶的寶庫,也是人們借以認識過去、把握今天、探索未來的場所,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正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陜西自然博物館一直堅持把中國文化融入到自然科學展覽之中,把標本要說的話,讓藝術、中國元素表達出來,改變傳統博物館“冷冰冰”的表達方式。讓億萬年自然界與中國傳統文化“對話”,通過中國古典與現代天衣無縫的過渡,挖掘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資源,讓博物館走向前臺,讓標本、展品展項“活起來”,成為可視、可感、可消費的文化旅游產品。例如,在展覽中通過“東郭先生與狼新傳”“藏羚跪拜”等講故事的形式,生動地表達了生態平衡的展示主旨。在中華傳統與文化藝術園的園區設計上,通過24個傳統節氣與中華文化結合展示,拉近了與公眾的距離,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魅力以恰當的方式,更好地展示、詮釋給公眾。
科普教育“接地氣”
與純粹的城市觀光相比,博物館更能滿足大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深對一座城甚至是一個國家的感性認識。越來越多的人前往博物館不再只是走馬觀花式地游覽,而是更加注重深層次的體驗和博物館的教育意義。
為了迎合年輕觀眾的喜好,陜西自然博物館在展覽主題、展品陳列、講解和深度體驗上作出了許多嘗試。“煤海之光”展館就是很好的例子。“煤海之光”是陜西省內唯一集中展示煤炭形成、勘探、采掘、利用、生態保護的展館。在展館主題設立上,博物館注重引導青少年自我思考,讓觀眾懂得人類要合理運用大自然給予的饋贈,積極保護不可再生資源,而不是為了利益掠奪、甚至破壞資源。
同時,博物館還在展館里開設了“未來之門”,讓觀眾去思考怎樣敲開未來之門,善用綠色能源。這樣將展覽和教育巧妙結合組織“展教一體”的活動,激發了青年觀眾的好奇心,也讓博物館更“接地氣”了。
陜西自然博物館內既有面向普通觀眾的定時講解,還設有專門面向兒童層面的小小講解員。此外,館內設有免費的公益講解,一年要講600多場。
智慧博物不再遠
為了滿足公眾對文化需求的升級,讓博物館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并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博物館不斷跨界,進行著全新的嘗試和創新,力求打造智慧型的“未來博物館”。
博物館是獨特的文化載體,是理解過去、思考當下、啟迪未來的文化空間。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的推動下,以人、物、數據動態多元交互傳播為核心,能穿越時空的智慧博物館應運而生,實現了博物館從數字化向智慧化的轉型升級。
智慧博物館以公眾服務需求為核心,用多維展示互動形式,實現公眾與博物館藏品的高度交互,為公眾提供無處不在的服務。在體驗方面,智慧博物館能夠結合虛擬現實等科技,豐富陳列形式和信息供給,開啟高品質、沉浸式的輕松文化之旅。對于非現場觀眾,則通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打破博物館傳統的時空界限,拓展博物館的公眾服務廣度、深度與時限。當然,也可利用移動互聯網和手機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達到全渠道、互動式、場景化的體驗和服務。這樣的互聯互動,不僅建立起觀眾之間交流的平臺,更針對不同群體間對展覽的理解和體會,讓他們可以實時分享。實現線上線下參觀相結合,將展覽“帶回家”。
作為智慧城市概念的衍生概念,智慧博物館豐富和深化了傳統的實體博物館的信息交流和文化傳播功能。這是博物館未來發展的趨勢,未來的博物館將成為更開放、更具歷史厚度和文化溫度的生活空間。(李占岐)
重慶將設溫泉旅游日 做響“世界溫泉之都”(2019-10-26)
在那個說走就走的年紀,沒有網絡依舊暴走的桂林(2019-10-26)
上海迪士尼“雙十一”預售66.66萬元套餐,有人買單嗎?(2019-10-26)
太空旅游第一股最快周一問世!維珍銀河將“借殼”登陸紐交所(2019-10-26)
先“賣子”后跨界 三特索道忙自救(2019-08-30)
2022年5A級國有景區將全面實行門票預約制度(2019-08-30)
中國旅游團在日本遭地接“甩團”(2019-08-30)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