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是海南農旅結合的“老典型”。檳榔谷景區所在的甘什上、下村地處保亭山區,村民多數為黎族同胞,保留海南特有的少數民族生活勞作狀態,民俗風情資源豐富。兩村300多名村民基本以種植、養殖等附加值較低的傳統農業生產為主業,20年前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
景區建立后,經過長時間探索,積極吸納當地村民進入景區就業,讓村民們加入到旅游業當中。
村民王秋霞將住了多年的老房子騰出來,供給景區裝修改造成游客參觀的黎族建筑樣板房,自己又穿上黎族傳統服飾,在腰間佩上擴音器,為游客們擔任黎族傳統文化講解員。甘什上村50多歲的村民吉秀花每天在景區內演示黎族村民日常生活,她和3個兒子都在景區就業。
檳榔谷景區副董事長陳煥清介紹,“凡是愿意在景區就業的黎族村民,一律優先錄用。允許村民自由選擇務工與務農的時間安排。滿足村民的個性化要求,以此實現景區與村民‘不離家、不失業、收入有保障’的合作愿景。”
到2015年,兩村村民人年均收入達到36000元以上。依靠旅游業收入,甘什上村、下村的村民實現了脫貧致富的夢想。
五指山市紅山鄉的什會村位于山區。2013年,五指山妙自然茶業有限公司從云南引進國家茶樹保護新品種“紫娟”,種植在什會村。茶葉不僅讓當地老百姓增收,還帶動了一股采茶游熱潮。
五指山妙自然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徐雪燕介紹,公司與村民簽訂產業扶貧協議,無償給貧困戶提供茶苗和專業科學技術種植服務,通過把公司和村民利益捆綁的方式,讓村民種茶收益有了保障。
經過3年努力,茶園建設不僅帶動村民致富,也吸引了不少住在五指山及周邊的“候鳥一族”前來采茶、買茶、游玩。
海南省旅游發展研究會會長王健生認為,將“茶”與“旅”融合發展,依托海南一年數千萬人次的游客大市場,不僅能將海南茶打造為地方高端旅游商品,還能促進茶產業廣闊發展。
經過短短幾個月建設,以水稻和南繁育種為載體的三亞海棠灣水稻國家公園即將正式開園。據了解,海棠灣水稻國家公園目前有員工800多名,其中67%是本地村民。
三亞海棠區灣坡村的村民李永安,在水稻公園里負責種植20畝水稻。雖然還是種地,但他已然從一個農民成為有租金、工資、分紅等多項收入的景區職員,得益于農旅融合示范項目三亞海棠灣水稻國家公園的開發建設。
李永安說,他把自家6畝地租給了景區,每年每畝地能收1500元租金,在景區里打工每個月有2700元工資,家里生活越過越好。
經過海棠灣水稻國家公園的升級打造,海棠區2000多畝田地煥發新生,成為了融農耕樂趣、農莊休閑、南繁科研為一體的農旅融合游覽體驗區。
海棠灣水稻國家公園還把長達70分鐘的大型實景演出《田野狂歡》搬到田野中,它以農耕文化、田園情懷為題材,編排了春耕和插秧、太陽和月亮、水妹與春仔、稻草人和云彩、秋收和太陽等幾幕場景,演出團隊有300多人。
海棠灣水稻國家公園投資方、三亞瑞興合泰旅游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孟昭鋒說,用產業帶動村民致富的考量,貫穿了水稻公園打造的全程。開發建設過程中,通過土地流轉讓農民有了固定租金收入、工資收入、經營收入和附加收入。
孟昭鋒說,海棠灣水稻國家公園將借力幾千畝農田,通過南繁科技農業、熱帶高效農業和休閑旅游,打造海南乃至全國農旅融合的典范。
據海南省旅游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到2018年年底,海南通過重點扶持45個旅游扶貧村和其他特色村鎮發展旅游業,將帶動10萬以上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重慶將設溫泉旅游日 做響“世界溫泉之都”(2019-10-26)
在那個說走就走的年紀,沒有網絡依舊暴走的桂林(2019-10-26)
上海迪士尼“雙十一”預售66.66萬元套餐,有人買單嗎?(2019-10-26)
太空旅游第一股最快周一問世!維珍銀河將“借殼”登陸紐交所(2019-10-26)
先“賣子”后跨界 三特索道忙自救(2019-08-30)
2022年5A級國有景區將全面實行門票預約制度(2019-08-30)
中國旅游團在日本遭地接“甩團”(2019-08-30)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