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有數十億只候鳥進行洲際遷徙,8條遷徙路線中有3條經過中國。廣西北海就位于東亞-澳大利亞全球候鳥遷徙路線上,是許多南飛候鳥的遷徙通道和“服務區”。
據廣西鳥類專家孫仁杰介紹,進入秋天,每年有近百萬只候鳥自西伯利亞、內蒙古草原一帶遷徙而來。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2015年的監測數據顯示,9月底至11月初,從北海市冠頭嶺地區上空遷徙或停歇的猛禽超過20多種8000多只。不少專家認為,冠頭嶺是“國內能看到遷徙猛禽最多的地方”。
過去,北海當地有著秋季食鳥進補的風俗,美麗的冠頭嶺上,居民多獵鷹售賣,形成了多年的捕鳥習慣。而今年的冠頭嶺卻不同往常:民間護鳥人上山監護,觀鳥愛好者接踵而來,專業獵鳥人不見蹤影。
“近兩年,冠頭嶺上的槍聲明顯減少,想鉆空子的獵鳥人往往還沒開始行動就會被驅趕。”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監測人員趙興鋒稱,民間志愿護鳥隊長年在冠頭嶺上巡護,密切關注非法偷獵者的行蹤或偷獵行為。
這支由400多人組成的民間護鳥隊,有著強烈的正義感,行動起來時而強勢時而柔和,被當地人稱為“鳥人”。
2010年起,每年入秋后,“鳥人”每天都會上山巡護,協助林業部門、森林公安開展護鳥行動。今年9月初,為了與非法偷獵者爭奪“陣地”,“鳥人”還用GPS將冠頭嶺上58個非法偷獵者的打鳥點進行定位,定期派志愿者和觀鳥愛好者“占領”,將其逐漸變成游客的觀鳥點。10月底,北海市經多方努力在7個觀鳥點上舉辦了首屆“賞鷹節”,來自國內外的200多名觀鳥愛好者聞訊前來。
“護鳥當然不能完全硬碰硬,如何轉變市民的觀念以形成壓倒性力量,是我們考慮最多的問題。”有著近10年護鳥經驗的北海市民間志愿者協會會長許海鷗說,公眾教育是保護候鳥的必備手段,通過吸收大學生志愿者、組團進社區進小學宣講、市內免費賞鳥等活動,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市民對鳥類的認識,同時也壯大了北海民間護鳥隊伍。
得益于民間護鳥人的愛心護航,近兩年來,候鳥遷徙季的冠頭嶺槍聲大幅減少,天空多次呈現上千只鷹形成的“鷹河”遷徙的壯觀場景。
重慶將設溫泉旅游日 做響“世界溫泉之都”(2019-10-26)
在那個說走就走的年紀,沒有網絡依舊暴走的桂林(2019-10-26)
上海迪士尼“雙十一”預售66.66萬元套餐,有人買單嗎?(2019-10-26)
太空旅游第一股最快周一問世!維珍銀河將“借殼”登陸紐交所(2019-10-26)
先“賣子”后跨界 三特索道忙自救(2019-08-30)
2022年5A級國有景區將全面實行門票預約制度(2019-08-30)
中國旅游團在日本遭地接“甩團”(2019-08-30)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