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湖東北岸有南豐祠。南豐祠又名曾公祠,在大明湖東北岸,北臨匯波樓,為紀念北宋文學家、齊州(今濟南)知州曾鞏而建。
曾鞏(公元1019~1083年)字子固,江西南豐人。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進士。先任太平州司法參軍,后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又為英宗實錄院檢討官。出任越州通判,調知齊州、襄州、洪州、福州,又徙知明州、毫州、滄州。。神宗時重入京師,編修國史,官至中書舍人。死后追謚文定,后人稱為南豐先生。
曾鞏自幼聰穎好學,深得歐陽修賞識,并師事歐陽修。他精通經史,學養深厚,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有“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漢星之斗”句盛贊曾鞏。著有《元豐類稿》50卷、《續元豐類稿》40卷、《元豐類稿外集》10卷。
南豐祠據傳為宋代齊州百姓所建,以紀念知州曾鞏,位置大約在城南一帶,F在的南豐祠,原為晏公祠,是紀念水神晏戌子的,約建于明末。祠中有高臺,名晏公臺。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歷城知縣湯世培捐資在晏公臺東建堂三間,立曾鞏牌位供奉,是為曾公祠。至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經巡撫福順奏準,在晏公臺西建大殿三楹,作為山東巡撫張矅的祠堂,俗稱張公祠。濟南解放初期,,將曾公祠、晏公廟、張公祠劃為一體,改為專門紀念曾鞏的南豐祠。
曾鞏任齊州知州期間,為濟南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主持修筑堤堰、疏浚水道、開挖新渠、修建北水門,即大明湖匯波門,從根本上解決了城北的水患問題。大明湖之所以霪雨不漲,就與北水門調節水量有關。另外,曾鞏還為西湖(今大明湖)修了長堤,名為百花堤,建了北渚亭,還在城內修橋鋪路,在趵突泉畔建了濼源堂、歷山堂。
曾鞏主政齊州期間,推行王安石的保甲法,懲治惡霸,抑制官僚豪強,減輕百姓的徭役負擔,改革教育,終使齊州出現了“市粟易求倉廩實,邑猶無警里閭安”的升平景象。
作為一代文章大家和權威的文獻學家,曾鞏知齊州時所作《齊州二堂記》一文,對歷山、濼水進行了周祥的考證,確認濟南之歷山即舜耕之歷山,這對濟南歷史文化地位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
曾鞏調離齊州時,濟南老百姓擁上街頭,拉起吊橋,關閉城門,以挽留他們的父母官,致使曾鞏不得不在夜間悄悄出走。(《歷乘》載:曾鞏“及代去,州人絕橋閉門留之,至夜乘間乃得去”。)他一定是滿懷著欣慰離去的,當然,也懷著留戀與遺憾。
濟南歷史名人——辛棄疾(2014-04-16)
濟南歷史名人——李清照(2014-04-16)
濟南歷史名人——曾鞏(2014-04-16)
濟南歷史名人——房玄齡(2014-04-16)
濟南歷史名人——秦瓊(2014-04-15)
濟南歷史名人——鄒衍(2014-04-15)
濟南歷史名人——舜帝(2014-04-15)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