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關商代遺址位于城區南關居委會東約400米,大沙河北岸。1980年,對其進行小規模試掘,出土文物有完整的陶器鬲、盆罐、豆、瓴、戽、簋等。后在遺址東發現商代墓群,從出土的銅觶、觚、削弓形器、銅戈等文物,證明遺址年代屬商代晚
南關商代遺址位于城區南關居委會東約400米,大沙河北岸。1980年,對其進行小規模試掘,出土文物有完整的陶器鬲、盆罐、豆、瓴、戽、簋等。后在遺址東發現商代墓群,從出土的銅觶、觚、削弓形器、銅戈等文物,證明遺址年代屬商代晚
犁耙峪遺址位于古路口鄉犁耙峪村北的鳧山北端長山山頂上。196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首次發現。遺址地勢較平緩,土層較薄,僅有一層厚度約O.3米的古文化層,內含紅陶片,扁鑿式鼎足及鹿角、厚蚌殼等。經鑒定,屬新石器時代
灰城子遺址位于匡莊鄉灰城子村東約150米處,為高山周圍8至10米的臺地,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斷崖壁上可見灰層堆積存1至2米,內含商代、西周灰色繩紋陶片,地表暴露陶片較多。據《鄒縣金石隘編》記載:清道光年間“縣東北數十
鄒城斗雞臺遺址位于嶧山鎮下山村南2公里處,南部緊靠嶧山,為周代遺址。因傳說此處是當年邾國王親國戚斗雞取樂之地,故稱“斗雞臺”。195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并登記。遺址原面積較大,后因山水將遺址從中部沖開,形成東、西2個臺子
城前遺址又稱康王城遺址,系鄒城市境內東周時期的重要遺址,位于城前村北。遺址東西寬300米,南北長500米,為一臺形高地。地表有杰陶細柄豆、盆、鬲、罐等殘片和大量漢代筒瓦板瓦、卷云紋瓦當及少量東周陶文。遺址東側發現有夯土層
元李裕庵墓位于鄒縣火車站廣場東側。1975年3月,由鄒縣文物保管所發掘。該墓地面原有封土,殘高O.5米。墓壙南北向,長3.7米,寬3.5米,木棺石槨,石槨外用石灰米汁拌合花崗巖石子、黃砂澆灌,厚O.4米,堅固異常。石槨蓋
西晉劉寶墓位于郭里鎮獨山村西北1.5公里處。據《鄒縣志》載“伏羲帝后墓,俗稱雙王堌堆.在城西南五十里,有古墓二冢,周圍大二畝,高二丈,世稱伏羲帝后墓”。2墓呈西北、東南斜向分列,東南方墓冢稍大(列為l號墓),高12米,南
臥虎山漢畫像石墓群位于郭里鄉上鎮頭村北臥虎山上。1980年,當地村民開山采石時發現,1988年,文物普查時登記,1990年,鄒縣文物保管所搶救性清理2座已暴露的墓葬。臥虎山東部的斷崖上有暴露的多座石室墓,墓室多依山而建,
萬章墓位于鄒城市城西南5公里的萬村正東。墓地呈長方形,總面積3200平方米,有古柏46株。前為小神道,中有享殿3楹,單檐硬山式建筑,前有廓,后有門,殿內曾設放萬章牌位,后損壞。后即萬章墓冢,高2.2米,徑6米。清光緒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