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季羨林老師在北大常講敦煌學,在校的學生和社會上的一些知名人士也慕名來校聆聽。我記得1999年的夏天,敦煌要在國家博物館舉辦一個實物與美術造型相結合的展覽,國內一些敦煌專家學者,包括日本的學者來到北大紅樓一間不大的會議室里,聽季羨林老師談了許多關于敦煌的故事和學術觀點。那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來,我幾次聆聽季羨林老師談敦煌,并面對面采訪了他。季羨林老師講述的敦煌仿佛把我帶入到一種文化的境界之中。我沿著那條漫長的古道戈壁不斷去叩拜敦煌的遺跡,傾聽黃沙塵世間的那一曲曲悠遠的駝鈴聲。我在尋覓中產生過猶豫,也疑生過一串串反問,何為敦煌文化之魂?
那天上午,天氣格外好,季羨林老師坐在椅子上,扶在小桌前熱情地接待了我,看上去心情很好。秘書告訴我只有半個小時談話時間,于是,我開門見山提出了一些敦煌的思考問題,想聽聽老師的教導。
“季老,您還記得當年第一次見到敦煌的印象嗎?”我問得很小心。
那一刻,季羨林老師的眼睛亮起來。一提到敦煌的話題,他顯得很興奮,說話的聲音也很大。他帶著山東的口音繪聲繪色地講述起來:見到敦煌之前,有關敦煌的文字和圖片早已深入人心,幾十年夢寐以求的敦煌看在眼里很是激動。那里并沒有崇山峻嶺,黃沙坡前有幾棵千年老榆,雖說四處荒涼,但金碧輝煌的牌樓周圍還開著黃花、紅花,很是純潔,像是來到了世外桃源。盡管如此,可通往敦煌的道路很難走,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里嚴重缺水,就連我們吃的水,都是部隊的官兵從幾十里外地方用車運過來的。可以說,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佛像得以保護,是部隊的軍用汽車不斷地運水,才使保護敦煌的幾十位工作人員有了生活保障。說到這里,季羨林老師帶著深厚的感情回憶道:我很敬佩守在敦煌40多年的常書鴻同志和他的愛人李承仙同志,他們在那個偏僻的荒漠里忍受各種困難,住在低矮的小房子里,辦公室、圖書室、臥室、餐廳都在那里,為的就是保護敦煌文化和研究敦煌文化。門前院子里有棵梨樹,承仙同志說這棵樹是他們40年前栽下的小樹苗,如今已是粗壯的大樹了,而且樹枝茂盛,果實累累。
季羨林老師在感嘆常書鴻和李承仙為守護敦煌文化付出青春的同時,流露出對敦煌文化的思索與懷念,反復講到敦煌文化與自然的和諧內涵。我記得很清楚,季羨林老師在《一生的遠行》中有一段話———至于千佛洞本身,那真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五光十色,云蒸霞蔚。無論用多么繁縟華麗的語言文字,不管這樣的語言文字有多少,也是無法描繪,無法形容的。這里用得上一句老話了:“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洞子共有四百多個,大的大到像一座宮殿,小的小到像一個佛龕。幾乎每一個洞子里都畫著千佛的像。洞子不論大小,墻壁不論寬窄,無不滿滿地畫上壁畫。
說到那里的壁畫、佛洞,季羨林老師很激動,似乎變得年輕了許多。季羨林老師說:“40000多平方米的壁畫,繪畫的時間綿延了1000多年,內容包括了天堂、凈土、人間、地獄等等無所不有。我仿佛漫游了天堂、凈土,漫游了陰司、地獄,漫游了古代世界,漫游了神話世界,走遍了三千大千世界,攀登神山須彌山。我腦海里堆滿了色彩繽紛的眾生相,錯綜重疊,一時理不出頭緒來。我置身到壁畫和佛像前,一些非常抽象的東西,變得非常具體了。這包括文學、藝術、風俗、習慣、民族、宗教、語言、歷史等等領域。”
我曾讀過不少季羨林老師的文章,聽過他的課,但如今在他的病房里面對面再次聆聽他講敦煌時,我似乎有種潛意識的溝通,靈魂之門仿佛一下子打開了,精神的那種意念也隨之在尋找著什么?那一刻,我說不清楚。我望著季羨林老師那充滿睿智的目光,聯想到他寫下的許多文章,還有他與釋迦牟尼、玄奘的對話,我真的飄逸到了千佛洞壁畫之中了。
那年夏天,我不止一次在佛洞的黃沙古道前尋找那棵菩提樹,并且望著藍色的天空想聽到什么?其實,我們心里都明白,但誰也不愿意說明白。
凈土,還是那片凈土。我試圖在敦煌的文化符號里尋覓那片凈土,然而,讓我心境難以平靜的則是錯綜復雜的眾生相,還有那來自城市里的喧囂。敦煌深處是否有凈土?黃沙古墻上是否有塵封的凈土?我困惑不已,在那一幅幅千年的壁畫中想拉回一個時空的答案。望著壁畫中的商人、農民、和尚、官僚等等千姿百態的人物,我真希望他們能從壁畫中走下來,還原于他們本真的那份世界。我問過季羨林老師,天堂與人間,凈土與地獄在敦煌中的文化內涵。季羨林老師告訴我,他在許多文章中都寫到,只有心靜時才能讀得明白,才能去感受那里的文化之意。人的內心之和諧,要能從敦煌和佛教中獲得一個“空”是很不容易,把自己的一切私欲置之度外,尋覓一份精神,這便是境界。我似乎理解了許多,又一次想起了季羨林老師那句“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深刻意味。這使我想到季羨林老師寫過的一段小故事,這是季羨林老師站在壁畫前的一種奇妙的感悟。文字這樣寫道:“最使我吃驚的是一件小事:在這富麗堂皇的極樂世界中,在巍峨雄偉的樓臺殿閣里,卻忽然出現了一只小小的老鼠,鼓著眼睛,尖著尾巴,用警惕狡詐的目光向四下里搜尋窺視,好像見了人要逃竄的樣子。我很不理解,為什么藝術家偏偏在這個莊嚴神圣的凈土里畫上一只老鼠。難道他們認為,即使在凈土中,四害也是難免的嗎?難道他們有意給這萬人向往的凈土開上一個小小的玩笑嗎?難道他們有意表示即使是凈土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純潔嗎?”
讀過季羨林老師的每一個字,我又回味他對我說過的話,我漸漸體會到了敦煌中沉淀著超人的文化智慧,尤其是那一幅幅活生生的壁畫意境。我尋覓中,已經有一扇文化之門在開啟,他不是宗教,又來自宗教;他不是壁畫,則相印在壁畫。這一切都緣之于“敦煌”,古代的與現代的交融,仿佛向人們述說著凈土之外的那些故事。我好像不是從季羨林老師的書中讀的,而是從季羨林老師的眼神里讀到的,是從交織的靈魂中讀到的。
季羨林老師說:“在那些洞子里的壁畫上,我們不但可以看到中國境內各個民族的人民,而且可以看到沿絲綢之路的各國人民,甚至離開絲綢之路很遠的一些國家的人民。比如我在上面講到如來佛涅槃以后,許多人站在那里痛苦,這些人有的是深目高鼻,有的是顴骨高而眼睛小,他們的衣著也完全不同。藝術家可能是有意表現不同的人民。當年的新疆、甘肅一帶,從蒙昧的遠古起,就是世界各大民族匯合的地方。世界幾大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希臘的文化在這里匯流了。世界幾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這里匯流了。世界的許多語言,不管是屬于印歐語系,還是屬于其他語系也在這里匯流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文學、藝術、音樂,也在這里匯流了等等。所有這一切都在洞子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敦煌不僅僅是屬于中國,還屬于整個世界。我面對近百歲老人季羨林老師,真實地感受了他那充滿神奇世界的胸懷,還有他那“凈土”般的思想境界。我整整比季羨林老師的歲數小一半,他思想的深邃和精神的浪漫是那樣高深和年輕。我還記得,季羨林老師發自內心寫過一段美文,我們可以從中聆聽其意味,且感動不已。文字是這樣寫的———我還看到另一個人的影子,在合抱的老榆樹下,在如茵的綠草叢中,在沒入暮色的大道上,在潺潺流水的小河旁。它似乎向我招手,向我微笑。“翩若驚鴻,宛如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這影子真是可愛極了,我是多么急切地想捉住它啊!然而它一轉瞬就不見了。一切都只是幻影,剩下的似乎只有宇宙和我自己。
我每每聽到季羨林老師的敦煌之音,在尋覓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尋覓,剩下的空間與歷史的壁畫已經向我們留下了答案,這答案不是簡單的數字答案,而是書寫一個遠去的世界和正在進行的世界的文明。
敦煌一路向西,難以抗拒的誘惑(2013-03-15)
西北旅游注意事項及當地特產(2013-03-15)
最迷人的中國五大沙漠(2013-03-15)
敦煌鳴沙山------------沙漠里的游樂場(2013-03-15)
大自然的超級博物館-----“敦煌雅丹地貌"(2013-03-14)
絲綢之路歷史(2013-03-14)
自助游敦煌如何省錢(2013-03-14)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