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冰川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南116公里處的祁連山腹地,它是由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的科技工作者和原蘇聯冰川學專家于1958年7月1日發現、并以發現日期命名的一座高原冰川。該冰川斜掛于坡度小于45度的山坡上,冰層平均厚度78米,最厚處達120米,冰峰海拔5150 米,冰舌前沿海拔4300米。
從嘉峪關市驅車南行,約兩小時即可到達七一冰川腳下的營地。營地海拔3700多米,向前爬行5公里,即可到達海拔4300米的冰舌前沿。從“七一冰川”石碑處仰首望去,藍天白云下一片晶瑩耀眼的冰雪世界,七一冰川斜掛在坡度小于45°的山坡上,全長30.5公里。冰層平均厚度78米,冰峰海拔5150米,最厚處120米,年儲水量為1.6億立方米, 融水量70一80萬立方米,成為一大固體淡水水庫。
祁連山是河西走廊南側的一群平行排列的褶斷塊山脈,長900一1000公里,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其中5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6座。祁連山為古代匈奴語,意本為“天山”,極言其山峰聳人天際。山巒共有冰川3066條,總面積2062.72平方公里,為典型的高原冰川。冰川儲量達1145億立方米,其融水為河西走廊綠洲生成的水源基礎,被譽為“高山水庫”。七一冰川只是祁連山眾多冰川中的一處。
七一冰川形成于約2億年以前,終年積雪,“青山不老、為雪白頭”是它生動的寫照。冰川是水的一種存在形式,是雪經過一系列變化轉變而來的。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數量的固態降水,其中包括雪、霧、雹等。沒有足夠的固態降水作“原料”,就等于“無米之炊”,根本形不成冰川。
冰川存在于極寒之地。地球上南極和北極是終年嚴寒的,在其它地區只有高海拔的山上才能形成冰川。七一冰川發育在高山上,所以稱這種冰川為山岳冰川。
在高山上,冰川能夠發育,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還要求高山不要過于陡峭。如果山峰過于陡峭,降落的雪就會順坡而下,形不成積雪。雪花一落到地上就會發生變化,隨著外界條件和時間的變化,雪花會變成完全喪失晶體特征的圓球狀雪,稱之為粒雪,積雪變成粒雪后,隨著時間的推移,粒雪的硬度和它們之間的緊密度不斷增加,大大小小的粒雪相互擠壓,緊密地鑲嵌在一起,其間的孔隙不斷縮小,以致消失,雪層的亮度和透明度逐漸減弱,一些空氣也被封閉在里面,這樣就形成了冰川冰。冰川冰最初形成時是乳白色的,經過漫長的歲月,冰川冰變得更加致密堅硬,里面的氣泡也逐漸減少,慢慢地變成晶瑩透徹,帶有藍色的水晶一樣的老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沿著山坡慢慢流下(當然流的速度很慢),就形成了冰川。
[編輯本段]
“七一”冰川旅游區域約4平方公里,每到夏秋季節,冰峰在藍天麗日下分外晶瑩耀眼,與潺潺的溪流以及綠草如茵、鮮花盛開的高山牧場,共同構成一幅恬靜而又充滿生機的迷人畫卷。由于冰川海拔較高,游客登臨時常常會遇到陰、晴、雨、雪等天氣,在一日之內經歷四季,堪稱一生中難忘的體驗。“七一”冰川還以“亞洲距離城市最近的可游覽冰川”被編入了部分高等院校旅游專業的教科書。
七一冰川景觀奇特,遠望似銀河倒掛,白練懸垂;近看則冰舌斜伸,冰墻矗立,冰簾垂吊,冰斗深陷,神秘莫測。冰川處修建有5公里人行山道,立有“青山不老,為雪白頭”紀念碑,旅游區域約4平方公里。夏秋季節旅游,但見冰舌處雪消融,水流四注,瀑布飛瀉,聲震山谷。山坡上時有雪雞棲息;雪蓮與冰晶爭芳斗艷; 山下草坡上則牛羊遍野,牧人的帳篷中炊煙裊裊,給人以勃勃生機之感。無論如何,這里是一個與您熟悉的一切截然不同的世界,也正因此,它每年吸引著無數的登山愛好者和觀光客前來一游。
[編輯本段]
我國科學家通過實地觀測和分析發現,亞洲距城市最近的冰川——祁連山七一冰川正逐漸萎縮,近年來尤為明顯,主要表現為冰川物質出現嚴重的負平衡、冰川零平衡線位置不斷升高等。
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專家分析祁連山七一冰川2001/2002年度和2002/2003年度的觀測結果后發現,七一冰川物質出現嚴重的負平衡,分別為-810毫米和-316毫米水當量,即冰雪消融量遠遠大于積累量,虧損強烈,冰面出現顯著的減薄狀態,為最近30年來所有觀測資料中負平衡值最大的年份。
與此同時,專家通過計算得出,2002年和2003年七一冰川的零平衡線海拔分別為5012米和4940米,平均為4970米。與上世紀70年代(海拔4600米)和上世紀80年代(海拔4670米)實際觀測的平均結果相比,分別升高了370米和300米。而零平衡線是冰川響應氣候變化最敏感的指標,在這個高度上冰川的年積累量等于年消融量,即物質平衡等于零。冰川消融量和積累量的大小,決定冰川消融區和積累區面積的擴張和縮小,從而影響冰川零平衡線位置的升降變化。
通過分析最近30年以來的觀測結果,專家指出:七一冰川物質平衡由正平衡到穩定再到近兩年的巨大負平衡和零平衡線的上升過程,強烈反映了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冰川對氣候變化的響應過程。計算結果也顯示了氣候變暖在冰川物質循環中的作用,如果氣候變暖趨勢繼續,冰川物質平衡負值將增大、冰面減薄和雪線升高,冰川的萎縮還將會繼續下去。
祁連山脈
中國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的巨大山系。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之南,又名南山。西端在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相接,東端至黃河谷地,全長近1,000公里。最寬處在酒泉與柴達木盆地之間,達300公里。自北而南,包括大雪山、托來山、托來南山、野馬南山、疏勒南山、黨河南山、土爾根達坂山、柴達木山和宗務隆山。山峰多在4,000?5,000公尺之間,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團結峰海拔5,808公尺。海拔4,500公尺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山間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公尺之間。
祁連山脈位于中國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南側,又名南山。西端在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脈相接。東端至黃河谷地,與秦嶺、六盤山相連。長近1000千米。屬褶皺斷塊山。最寬處在酒泉市與柴達木盆地之間,達300千米。自北而南,包括大雪山、托來山、托來南山、野馬南山、疏勒南山、黨河南山、土爾根達坂山、柴達木山和宗務隆山。山峰多海拔4000~5000米,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團結峰海拔5808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山間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米之間。
祁連山東段山勢由西向東降低,包括走廊南山-冷龍嶺-烏鞘嶺,大通山-達坡山,青海南山-拉背山三列平行山系 。其間夾有大通河谷地、湟水谷地和青海湖盆。有冰川3306條,面積2063平方千米。祁連山區的水系呈輻射狀:以哈拉湖到東經99°一帶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在山前形成大綠洲。東部海拔2500~3300米分布有寒溫帶針葉林。森林資源破壞嚴重,野生動物減少。1987年建有祁連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礦藏豐富。狹義的祁連山,指最北的一支的走廊南山和冷龍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主峰有冷龍嶺(4843米)、祁連山(5547米)和疏勒南山(5808米)。
祁連山東段山勢由西向東降低,包括走廊南山、冷龍嶺與烏鞘嶺,大通山與達坂山,青海南山與拉脊山三列平行山系,其間夾有大通河谷地、湟水谷地和青海湖盆。湟水河谷為青海省主要農業區,青海湖為中國最大湖泊,海拔3,200公尺,湖濱為良好草場。山地共有冰川3,306條,面積2,063平方公里。狹義的祁連山指走廊南山、冷龍嶺。平均高度4,000公尺。前者主峰亦名祁連山,海拔5,547公尺(18,194呎);後者主峰冷龍嶺,海拔4,843公尺。均有冰川發育。冷龍嶺雪線最低,為海拔4,350?4,550公尺。
祁連山區的水系呈輻射-格狀︰以哈拉湖到東經99°一帶為中心,向四周較低處輻射。又受西北-東南走向的構造控制,順此方向的河谷長大寬展,橫向切穿山脈的河谷成為峽谷。由于北部、東部山地高大,雨雪較多,東部的大通河、湟水等水量豐富,得以匯入黃河而為外流區。北部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黨河水量也較多,在山前形成大綠洲。綠洲面積由東向西逐漸減小。祁連山南部比較干燥,以柴達木盆地為基準,高差較小,河流短促。祁連山東部分布有寒溫性針葉林,自東向西發育程度衰減,分布高度則上升,計東部為2,500?3,200公尺,中部為2,700?3,300公尺,最後以斑塊狀消失于北大河附近。森林破壞嚴重,野生動物減少,紫貂等珍貴動物已滅絕。礦藏豐富,鏡鐵山的鐵礦,木里和魚卡的煤礦,宗務隆山的金屬礦都有重要經濟價值。
[編輯本段]
地質
祁連山原為古生代的大地槽,后經加里東運動和華力西運動,形成褶皺帶。白堊紀以來祁連山主要處于斷塊升降運動中,最后形成一系列平行地壘(或山嶺)和地塹(谷地、盆地)。自北而南包括 8個嶺谷帶:①走廊南山―冷龍嶺與黑河上游谷地―大通河谷地。②托來山與托來河上游谷地。③野馬山―托來南山與野馬河谷地―疏勒河上游谷地。④野馬南山―疏勒南山(疏勒山)―大通山―達坂山與黨河上游谷地―哈拉湖―青海湖―湟水谷地。⑤黨河南山(烏蘭達坂)―哈爾科山與大哈爾騰河谷地―阿讓郭勒河谷地。⑥察汗鄂博圖嶺(黑特爾山)與小哈爾騰河谷地。⑦土爾根達坂山―喀克吐蒙克山與魚卡河上游谷地。⑧柴達木山―宗務隆山―青海南山(庫庫諾爾嶺)―拉脊山與茶卡、共和盆地―黃河谷地。
山系西北高,東南低,絕大部分海拔3500~5000米,最高峰為疏勒南山5827米的。山系南北兩翼極不對稱,北坡相對高度達 3000米,南麓相對高度僅500~1000米。
[編輯本段]
地貌
山系低山區干燥剝蝕作用盛行,中山區以流水侵蝕為主,高山為寒凍風化作用所控制。祁連山區存在三級夷平面:第一級東段海拔4400~4600米,西段4800~5000米;第二級東段4000~4200米,西段4500~4700米;第三級東段3600~3800米,西段4000~4200米。河谷中發育多級階地。
古冰川冰磧地貌廣泛分布于北坡2700~2800米以上地區,F代冰川下限,北坡為4100~4300米,南坡4300~4500米,且西部較東部高200~300米。近百年來,冰川處于退縮階段。現已查明祁連山共有冰川3066條,總面積2062.72平方公里。 儲水量1320億立方米。其中走廊南山、疏勒南山和黨河南山冰川最多,疏勒南山、土爾根達坂和走廊南山冰川規模最大。
[編輯本段]
地形
山地寬達400公里,是由7條以上的山脈組成的山系。其間也夾雜有湖盆、谷地,如疏勒河、黨河、黑河、大通河和哈拉湖及青海湖等。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疏勒南山團結峰海拔6305米。
祁連山的北側與南側分別以明顯的斷裂降至平原。北坡與河西走廊間相對高度在2000米以上,而南坡與柴達木盆地間僅1000余米,狹義的祁連山僅指最北一列。它是黃河和內陸水系的分水嶺。山間的谷地、河谷寬廣,面積約占山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個水草豐美的牧場。地勢較低的大通河谷、湟水谷地,更是青海省的重要農業區。祁連山地多雪峰、冰川,雖然冰川規模不大,但是由于山地廣,水量多,河流可直下走廊的干燥地區。因此,融冰化雪,增加冰水,是當地山下發展農業必要的措施。早在清代末期,已有群眾上山化冰融水的活動。
據1962年統計,祁連山有1619條冰川,面積約1316平方公里,多屬大陸型冰川,冰面表磧小,移動慢。但從蓄水量來說,卻不算小,如祁連七一冰川,長約30.5公里,冰層厚80米,儲水量為1.5億立方米。祁連由地年降雨總量約500億立方米,流出只有150億立方米,所以融冰化雪,可使水量增加,是當地發展農業的重要水源。此外,祁連山脈的林、礦資源也很豐富。
[編輯本段]
祁連山水系呈輻射-格狀分布。輻射中心位于北緯38°20′,東經99°附近的所謂“五河之源”,即托來河(北大河)和布哈河源頭。由此沿至毛毛山一線,再沿大通山、至青海南山東段一線為內外流域分界線,此線東南側的黃河支流有莊浪河、大通河、,屬外流水系;西北側的、黑河、托來河、疏勒河、黨河,屬河西走廊內陸水系;哈爾騰河、魚卡河、塔塔棱河、阿讓郭勒河,屬柴達木的內陸水系;還有、哈拉湖兩獨立的內陸水系。上述各河多發源于高山冰川,冰川融水補給為主,冰川補給比重西部遠大于東部。河流流量年際變化較小,而季節變化和日變化較大。
山系東部以流水侵蝕為主,西部干燥剝蝕作用強烈,高山則以塞凍風化作用為主,明顯存在3級夷平面。為中國冰川分面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成為眾多河流的發源地。
[編輯本段]
祁連山地具典型大陸性氣候特征。一般山前低山屬荒漠氣候,年均溫6℃左右,年降水量約150毫米。中山下部屬半干旱草原氣候,年均溫2~5℃,年降水量250~300毫米。中山上部為半濕潤森林草原氣候,年均溫0~1℃,年降水量400~500毫米。亞高山和高山屬寒冷濕潤氣候,年均溫-5℃左右,年降水量約800毫米。山地東部氣候較濕潤,西部較干燥。
[編輯本段]
植被垂直帶結構,山地東西部南北坡不盡相同。東段北坡植被垂直帶譜(自下而上):荒漠帶(只有草原化荒漠亞帶)―山地草原帶―山地森林草原帶―高山灌叢草甸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南坡:草原帶―山地森林草原帶―高山灌叢草甸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西段北坡:荒漠帶―山地草原帶―高山草原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南坡:荒漠帶―高山草原帶(限荒漠草原亞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
土壤與植被相對應,東段北坡:灰鈣土帶―山地栗鈣土帶―山地黑土(陽坡)和山地森林灰褐土(陰坡)帶―高山草甸土(陽坡)和高山灌叢草甸土(陰坡)帶―高山寒漠土帶。南坡:灰鈣土帶―山地栗鈣土(陽坡)和山地森林灰褐土(陰坡)帶―高山草甸土(陽坡)和高山灌叢草甸土(陰坡)帶―高山寒漠土帶。西段北坡:棕荒漠土帶―山地灰鈣土帶―山地栗鈣土帶―高山寒漠土帶;南坡:灰棕荒漠土帶―高山棕鈣土帶―高山寒漠土帶。
[編輯本段]
祁連山區農業主要限于東部的湟水和大通河中下游谷地及北坡的山麓地帶,春麥、青稞、馬鈴薯、油菜、豌豆和瓜菜等,一年一熟。草場遼闊,宜于發展畜牧業,并有大片水源涵養林。有多種藥用和其他經濟植物,還有不少珍貴動物,如甘肅馬鹿、藍馬雞、血雉、林麝等。
北祁連山有菱鐵-鏡鐵礦、赤鐵-磁鐵礦;祁連山東段有黃鐵礦型銅礦;肅北和酒泉南山一帶有黑鎢礦石英脈和鎢鉬礦,是中國西部鎢礦蘊藏豐富的地區之一。位于甘、青兩省交界處的祁連山自然保護區,面積23萬余公頃,1988年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