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稱龍神祠,因龍神尊號西門大夫,也稱西門大夫祠。位于昌樂城南10公里的方山西麓山腰間,是縣內(nèi)唯一保存較完好的古剎,在昌樂歷史上稱為一邑之勝。建筑分東西兩院,西院為廟宇,東院為住持、僧眾寓所,共占地約1000平方米。山門西
昌樂藥王廟位于昌樂縣城南27公里,北展村西一土埠北端。傳為唐太宗東征時隨營獸醫(yī)所葬之地。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重修廟宇,碑記“藥王,唐之良醫(yī)也,姓鄧名閣字清云”,故稱“藥王廟”。廟宇座北面南,3間廣廈,青石砌基,二椽
昭賢廟位于昌樂城東3.5公里,孤山北峰上,俗稱孤山廟。始建年月失考。北大殿闊3間,北側(cè)石基高盈丈,殿高綽2丈,為二層磚、石、木結(jié)構(gòu)。上層為文昌閣,有伯夷、叔齊塑像,閣內(nèi)東北方有木梯與下層相通。下層有孤山爺持笏塑像端坐其中
舊名南陽橋。座落在青州市北門外南陽河上。宋明道年間(1032~1033年)夏竦知青州,“壘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數(shù)十相貫,架為飛橋,無柱”。1594年(明萬歷十二年)知府衛(wèi)一鳳、知縣劉養(yǎng)浩增修,改名為萬年橋。1696年(清康
李家河遺址位于安丘市西南輝渠鎮(zhèn)李家河村東,1982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保存較好,為龍山、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后安丘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對該遺址又進(jìn)行過多次調(diào)查,并采集到大量陶器標(biāo)本。該遺址基本呈方形,邊長約1 50米
桃園遺址位于青州市東夏鎮(zhèn)桃園村南。遺址高出地面約2米,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150米。1977年5月發(fā)現(xiàn)。在北、東部開2×4平方米的探溝試掘。遺址分四層:第一層,耕土,厚0.5至1米;第二層,深灰土,厚0.15至0.
小李家莊遺址位于昌樂縣堯溝鎮(zhèn)小李家莊東南100米處,大丹河西岸臺地上,為大汶口文化早期遺址。遺址中間高,東部稍低,東西約100米,南北約150米,面積為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米,以大汶口文化為主。上層為漢代遺存,暴露繩紋
林家河遺址位于昌樂縣北巖鄉(xiāng)林家河村西側(cè),面積約4.5萬平方米,地表平坦,文化層厚1至1.2米,北部斷崖暴露灰坑。曾采集到大汶口文化的鼎足、罐口沿、鼎口沿、器鼻、器鋬及龍山文化的罍口等遺物。鼎足、鼎口、罐口等,屬大汶口文化
鄒家莊遺址位于昌樂縣北巖鄉(xiāng)鄒家莊村西約150米處,西依大丹河,南臨蒼山,北靠荊山水庫,面積約30萬平方米。從出土文物證實,除龍山文化外,兼有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龍山文化堆積厚1至4米,斷崖暴露灰坑、灰溝、墓葬
閻家同遺址位于諸城市賈悅鎮(zhèn)閻家同村西北一水庫北面的高地上,距村約500米,系大汶口文化至龍山文化的遺址。遺址北距張家?guī)X莊1公里,南靠一小型水庫,在水庫以西兩塊伸入水中的耕地上發(fā)現(xiàn)有龍山文化遺物,是該遺址的一部分。遺址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