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與寺院始建于公元520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寺院已廢多年,僅存石佛2尊,坐落在寺墟土臺之上。臺高1.5米,南北長15米,東西寬20米,兩佛間距12米,東西排列,均面南結跏趺坐于束腰蓮座上,通高2米。頭飾螺髻,身披
位于淄川區嶺子鎮槲林村西北,系一佛教寺院.青云寺,舊名上泉庵,始建于明代。據舊縣志載:“(僧)園明,於西南山中創建青云寺者也。寺初名上泉庵。正統中,僧人凈明結茅於此,舍身以為浮屠,開山為田,自耕而食。有徒曰道通,再傳曰德
博山區孝婦河西岸桑園村的高阜上,曾為公園路小學的分校。??院落為正方形,長、寬均10米。大門1間東向,為聯攏式建筑。門內北屋2間、南折為二門現已拆除。進門為正院,西大殿3間前出廈,上覆琉璃瓦、五脊六獸,殿內雕梁畫棟金碧繪
位于桓臺縣新城鎮西南隅,是清初刑部尚書王士禎(別號漁洋山人)的祠堂。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祠有正堂5楹,原系抱廈式木結構建筑(1940年改為水泥磚石結構的鎖皮廳式建筑),室內重梁掛柱,花欞?稚取L們壩幸敲牛臣洌?大門
又名王家祠堂,坐落在桓臺縣新城鎮新立村街北,是為祭明代王重光而建。 該祠初建于1588年(明萬歷十六年)建成,當時規模宏大,但現存面積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祠院南北長88米,東西寬43米,占地3784平方米。院內有正堂5楹
坐落在桓臺縣新城鎮南村大街北端,是為祭明王象乾及其父、祖父、曾祖父所立,因他們都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故名。石匾額“四世宮保”四字傳為明書法家董其昌書。?? 此牌坊建于1619年(明萬歷四十七年),系磚石結構,呈中間高
位于周村區王村鎮西鋪村,系明末戶部尚書畢自嚴故居的主體建筑之一。蒲松齡曾在此執教數十年。該閣為雙層樓閣式建筑,高8米,面闊3間(10.4米),進深1間(6.7米)。硬山頂,單檐泥瓦石基磚墻、木架結構。檐下有斗拱,脊檐皆飾
1957年全市第一次文物普查時發現,主要分布在淄川區寨里鄉寨里與大張村之間的高地上,面積約22萬平方米,窯址耕土層下為瓷片堆積層,厚約40~100厘米。經歷年整平土地和局部發掘,先后出土大量瓷片,均為青釉。器類簡單,多為
昌國故城又名昌城。位于張店區灃水鎮劉家村南,西臨灃水(又名豬龍河),東依澇淄河。今昌城村座落在遺址中部。ゲ國故城是古代齊國的邑地。戰國時燕將樂毅伐齊勝后,-為昌國君,即此。自漢至北魏,皆于此置昌國縣,至隋而昌國之名不見于
景公殉馬坑位于齊國故城郭城東北部,今臨淄區齊都鎮河崖頭村。原系春秋時期齊國公侯的一大墓地,今已探出大、中型墓二十余座,其中在五號墓周圍發現了這一舉世罕見的殉馬坑。 五號墓是一座“甲”字形大墓。墓室南北26米,東西23米,